「這部影片可能不適合某些使用者觀看」
(通常看到這句話,更想立刻點進去XD)
「我瞭解並同意繼續觀看」
好了,按下Play,可以開始欣賞了~
是的,這是一首李佳薇的歌(2014)。法客喜歡她的作品,穿透人心的歌詞,搭配柔緩卻高亢鏗鏘的旋律,如泣如訴,每首情歌都宛如描寫都會女子面對感情挫折的浮世繪。
根據網路及YouTube上的形容,給了她「禁忌女王」的詭異稱號,不懂的人,可以上網點閱她的歌曲MV,影片主題從家庭昆蟲百科《煎熬》、近距離認識蕃茄與小鮮肉《紋身》、喜愛挫冰的悲傷女孩《強求》,總試圖挑戰你我感官或情緒極限,可能是法客慧根不夠,但直白地說~還挺變態的^^!
這也是個意外發現,原本喜歡聽《忍不住想念》(放心,這首歌MV超正常),覺得MV女主角頗有韻味,也忍不住股溝,赫然發現真正引起熱烈討論的是《像天堂的懸崖(Cliff to the Heaven)》,才輾轉發現這部被歸類為限制級的「微電影」(歌曲MV是從微電影剪輯出來的)。
既然起因於女主角,就得提一下「許乃涵(Helena,另有分身叫《涵冷娜》),有種優雅美感,伴著芭蕾舞者的纖細身型,不但是演員,居然還走搞笑路線(千萬別跟X花之流做不當聯想),這跟法客原本欣賞MV裡的形象完全不搭!不過,若有機會欣賞她的脫口秀或針砭時事所拍攝的短片,就能發現她的與眾不同(足以打趴綜藝節目那一掛人),這年頭,諧星都不諧星了。
接著聊聊「微電影」。
有人說,微電影原文是「Microcinema」,但根據網友細心考證,Microcinema是指1994年左右新興的電影拍攝手法,也就是使用超級8毫米底片(Super 8mm film)攝影機或家用DV自行拍攝(例如之前有部電影叫「超雞巴」,喔、不,是「超級8」),片長雖短,卻完整涵括電影該有的劇情、角色、配樂、音效等各項元素,因此稱這種低成本的小麻雀電影為 Microcinema。
事實上,「微電影」這詞起源似乎來自對岸,無非是一種短片或較長的廣告,而不是指拍攝手法上的差異性,多半作為特殊商業行銷手段,即使是短暫搭車、或者一杯咖啡的時間,讓閱聽者能夠透過行動裝置輕鬆欣賞。除了片長差異,背後投注的人力、物力,細膩程度絕不亞於一般商業電影。
儘管有人極度排斥這名詞,認為短就短、大方承認就是了,何必搞出個新名詞「微電影」?法客倒覺得這名字挺不賴,這就像「微軟」比起「不太硬」、「又短又軟」來得好聽許多,不是嗎?(又扯遠了,我去旁邊罰站)
不同於電影大約有2小時用來鋪陳一個故事,微電影必須更懂得「長話短說」!如何在短時間內架構主要情節,去蕪存菁,不只完整傳達作品意涵,還要進一步讓觀眾產生共鳴,無疑是項艱鉅的挑戰。於是,微電影往往讓人有種餘韻不絕的感觸~簡短、卻無比深刻!
回到這部微電影。
主要出場人物有女主角Helena與一對兄弟(男主角哥哥A,以及弟弟B),A是成熟穩重(應該事業有成)的中年男子(離婚、有個小女兒MiMi);B則有著過於稚嫩的臉龐,該是個性格單純(大概欠缺獨立自主)、甚至情感過於依賴的大男孩,同時B與Helena 更是論及婚嫁的男女朋友。
片頭一開始是場家庭聚會,A、B及Helena三個大人看似親切卻略顯尷尬的互動,透過MiMi簡單一句「女朋友」、卻沒指明「誰的」,彷彿暗示Helena遊移不定的心思,再加上A短暫投射出隱含慾望的目光,一張看似平凡的合照,預告這段禁忌故事即將展開。
如果你是Helena,該選擇誰?又或者,該被誰選擇?
試穿婚紗當天,原本是幸福婚姻的起點,卻在偶然獨處機會中,A大膽地試探,導演在有限片長裡剪出不下於之後床戲的時間來醞釀,像是快版即將來臨前的極緩慢版,帶著些許遲疑,近乎停滯的時空,沒有任何一句對白,Helena的眼神明白給了觀眾答案。
緊接著,是一連串兒童不宜的誘人畫面,有人形容這是「色戒」的現代都會版,因此不難想像導演同樣想藉由激情的肢體動作,表達男女主角內心的澎湃情慾,可惜對彼此來說,Helena有情、A卻只有慾。
最後鏡頭轉向MiMi的生日派對,全員到齊(包括A的前妻),A毫不避諱地表達對前妻及家庭生活的眷戀(看到這裡都硬了~拳頭!),Helena原本默默看在眼裡,卻忍不住挑釁地向未婚夫B索吻,也許是想逼迫A做出選擇。沒料到A雖然流露出些許不悅,表情卻包含更多的無所謂,當下Helena才驚覺自己根本什麼都不是,於是失控流淚、歸還戒指,選擇擺脫並揭穿一切,反觀B只能無助地問A:「你在幹嘛?」,懦弱地不知所措。A則是安撫弟弟,接著將Helena趕出門外,連同那件被拋在地上的高領針織衫。
沒人知道故事最後怎樣,但這不再是重點~
(私心覺得如果將《忍不住想念》當作本片續集,也挺不賴的)
法客向來喜歡推敲電影中的隱喻,假想是導演與觀眾間的猜謎遊戲,儘管有時不免過於穿鑿附會,但就算猜錯,也無傷大雅,不是嗎?
倘若細心觀察,Helena最初裝扮淡雅地參加家庭聚會(在B面前應該也是如此),之後與A獨處時(如果還穿著衣服的話),卻是另一種嫵媚動人(包括身上的套裝、貼身衣物及高跟鞋都截然不同),最後改穿貼身高領衫參加生日派對,樸素依舊,卻是用來埋藏這段緊緊伴隨自己、不為人知的感情(至少對她來說)。因此當Helena脫下上衣丟向A,正是宣告放棄任何期待(就像歌詞寫著~不再幻想你的花海)。
真正值得注意的,是女主角每個「眼神」。不同場景,不管是崇拜、羞怯、默許、渴望、情慾、滿足、迷惘、懊悔、掙扎、失望、憤怒或無助,Helena靜默地詮釋每一句毋須開口的台詞。唯有親身見過,才能領略其中萬般糾結,這也是最令法客感動、無數次重複觀看的原因。
站在像是天堂的懸崖,這段愛情裡,最痛的是~恥感。
導演為故事下了這麼一段註解。
每段愛情,都是不同人、事、物的排列組合。看著旁人的故事不斷上演、落幕,與自己所經歷的幾分相仿,偏又幾分陌生。該怪責Helena嗎?導演選擇將故事前半段留白,任憑觀眾自行填空,但她的背叛,不過是選擇對內心的忠誠。也許對她來說,只是單純渴望被佔有,而非被依賴。人總該為自己自私,感情也不例外~
該被苛責的,不是任何一個人,而是愛情!
一部11分鐘的短片,讓法客花費超過欣賞一部電影的時間寫成心得,究竟是誰說微電影沒什麼了不起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