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數人看完電影,喜歡將自己投射在劇情裡,期待、甚至幻想跟劇中角色一樣。剛開始,固然具有短暫幸福感的麻醉效果,隨著時間一長、藥效減退,失落感不免油然而生。
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電影所呈現的是「別人的故事」,與個人生活經驗很難全然相同,若要強加比擬,就像套進一件不合身的衣服,不是袖子太長、就是腰身過窄,除非專櫃小姐昧著良心、硬是微笑地說~穿起來真好看!否則總難盡如己意。
然而多數情況下,假設衣服好看,大家還是願意接受,乖乖掏錢付帳,畢竟這年頭,外觀的美感,往往要比貼身舒適來的重要許多。
另一項原因,由於電影必須在有限時間裡說完整個故事,因此我們總是看到光鮮亮麗的一面,滿心羨慕地欣賞主角們在螢幕上談情說愛。除非必要,很難看到主角刷牙、上廁所或蹺腳看電視,或是每天必須耗上許多時間在無聊的工作上,偏偏這卻在我們生活中不斷重複上演,也是最主要、最真實的一面。
在「派特的幸福劇本」原著小說中,主角派特有著不同的選擇。他將自己的生活當作是一部電影,卻不想套用既有範本,換言之,自己就是「派特」這部電影的編劇兼導演!他總是不斷檢視自己是否扮演好這個角色,也堅拒歷來美國文學名著所描寫的悲慘結局,他想要寫出或許不完美、但卻是完全屬於自己的幸福劇本。最終他做到了,劃下了一個出乎眾人意料的句點,不僅療癒了自己,也開啟了心中願意接納蒂芬妮的那扇門,然而這卻是電影裡完全沒提到的!
反觀現實生活,每個人不也是照著自己的劇本而活?差別在於,有些人只是遵循別人為他寫好的劇本去演,雖然是個盡責演員,卻毫無主見。有些人則像時下八點檔肥皂劇,雖然不受劇本限制,卻始終不知道下一步發展究竟如何?總在驚濤駭浪之中,一次次度過開天窗的危機。有些人則堅持自己編劇,不管結局如何,評價好壞自行負責。
很多人,包括自己,都羨慕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人,也曾試著想要改變自己的未來,卻往往必須屈服於現實。
當在演繹自己生命劇本的同時,我們也不免在別人的劇本中軋上一角。或許只是匆匆出現的臨時演員,也可能是襯托主角的配角,或者是主角心中最愛的那位。
我們或許可以知道自己未來的大致方向,卻無法明確瞭解別人的劇本內容,也無從精確判斷此刻正在上演的,究竟是一齣喜劇或是悲劇,唯一能做的,就是扮演好自己,因為這是最不需要浮誇演技、卻能忠於自我的演出方式,而越是真情流露、往往也最扣人心弦。
更重要的是,對每位演員來說,最能感動自己的,永遠不是結局,而是參與演出的過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