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閱讀習慣,法客總是對長篇小說有著莫名偏好,尤其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。
散文固然雋永清新,讓人餘韻猶存,然而小說更能刻畫另一種人生的細膩,每個段落,每幕場景,都可能有特別的意境。尤其經由人物之間的對話,更能使小說主角栩栩如生地展現「人性」的一面!試想,如果不是金庸透過角色間的交談,建構出每個人物獨有的特質,我們如何知道郭靖的大智若愚以及忠勇的恢弘氣度(尤其他又是個拙於言詞的人)?又如何去評價張無忌的優柔寡斷?以及楊過那種愛恨分明、從青澀衝動到歷經風霜的內斂?
至於令狐沖,更是特別,因為其人尚未出場,作者一開始已經藉由客棧裡眾人夾雜的對話,大篇幅地描述各種人眼中的「令狐沖」,毀譽參半、吊足了讀者胃口,同時完整勾勒出他心中的桀傲不馴與禮義教範間的強烈衝突。
人會什麼會喜歡小說中的人物?可能有兩個原因,一是因為他真的像自己,在閱讀過程中,讓人容易產生自我認同;另一種則是書中所描寫的正是自己希望成為的「典型」,因此每看過一段,人物一舉手、一投足,越是加深自己對其人投射的慾望。
所以法客喜歡「令狐沖」!
令狐沖是特別的!
他可能也是金庸小說所描述角色中,對自由最為渴望,卻也是被傳統禮教觀念拘束最深、最不自由的一個。
旁人眼中的令狐沖,總被認作是帶點不羈、對道德規範視若無物的一個人(但與楊過的『狂』有著根本差異),
然而他卻相反的出身於代表儒家的華山派,接受講究修養心性「氣宗」的教育薰陶,這樣的觀念對他來說已經根深蒂固,
外在狂放,是對禮教的抗衡,然而每多抗衡一分,所受的束縛便增加一分,
就像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「禁箍咒」,跟他的生命相互結合,一旦試圖反抗,伴隨而來的就是撕心裂肺的痛。
於是在種種情緒收放之間,架構出他對愛情、對世事、對人情世故(甚至連他所修練的內功、劍法)性格上的種種矛盾。
並不如張無忌般遲疑不決,更沒有郭靖臨大事而顯大智慧的果決,
令狐沖只有「矛盾」,也許能夠做出抉擇,卻會不停質疑自己。
此外,豪爽的個性,總是讓人錯覺他樂於享受人生中光彩的一面,忽略了他其實是最孤獨的!
在人群中,也許是耀眼的星,但落幕後卻拒絕再為自己發光。
書中總會安排他內心自省的場景,華山面壁、太湖船中,用外在的孤單來襯托他內心的寂寞,
也因此,金庸仁慈地安排了一個最能傾聽他寂寞的人「任盈盈」來陪伴令狐沖,
姑且不論令狐沖是不是真的愛著任盈盈(相較於岳靈珊而言),
最起碼他選擇了一份被深愛著的溫暖,來包容他生命中所有的不和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