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「汝為台灣人,不可不知台灣事!」

身為台灣子民,或許從沒聽過西來庵(噍吧哖)、霧社事件,始終搞不懂228事件的來龍去脈,也說不出原住民究竟有幾族,更未曾體驗百岳之美或親自走訪好些個美麗鄉鎮,卻不能不知道~台灣小吃的滋味!

沒見過作者「焦桐」本尊,偶然聽過幾次廣播訪問,還有不經意讀到幾篇散文。文章風格滿懷中年滄桑,彷彿過盡千帆、於是執筆寫下滿肚皮的品飲經歷註解人生。每次聽他說起美食,言談間似乎不時夾雜吞嚥口水的聲音,總讓人有種垂涎欲滴、身歷其境的錯覺。

不同於一般美食作家,看焦桐描寫的吃吃喝喝,是一場無形的思想饗宴。或許源自對美食的過度熱愛,有時不免像失手打翻調味料、夾雜了過多感情而顯得口味稍重,卻證明絕非為了炫耀或譁眾取寵,純粹是發乎內心吟詠每一首食物的讚美詩。

比起網路上多數圖比文茂的食記或心得文,還有上菜後忙於拍照打卡分享的人們,法客更佩服能用文字描寫精彩的人!也唯有真正喜愛,抱持尊重、甚至近乎崇拜的心情,才能在用字遣詞流露出應有的色、香、味俱全。因為真正值得分享的,不只食物本身,更是一種「體驗」。

美食,本來就不該限於正襟危坐或過份講究用餐禮儀,更非花費大量金錢、裝潢氣派豪華才算符合標準。有時候,它就座落在街角巷弄之間,不像法國菜那樣講究醬汁或烹調技巧,也不若懷石料理來得精雕細琢,儘管簡單質樸,無法符合時下某些人對「美食」的定義,台灣小吃卻是從小陪伴自己長大的好伙伴。

它的美麗,不只食物本身的好滋味,更可能兼具童年記憶、青澀情懷、鄉愁或是其他各種情感的積累。

誠如陳芳明教授序文中寫到:記憶,不必然是文字或影像,有時某種顏色、溫度、味道所勾起的思念,往往是雷霆萬鈞。

於是,美食的評決標準,也同樣充滿主觀!

書中大致分為飯、粥、麵、粉、羹、水族、肉、果、卵、醬、飲、餌、店及其他等14大類,涵括了滷肉飯、蕃薯粥、沏仔麵、豬血糕、肉圓、黑白切、臭豆腐、茶葉蛋到珍珠奶茶等唾手可得的庶民小吃。厚厚的書冊,暗示著台灣道地美食的博大精深。

除了描寫食物,透過部分考證,作者更告訴我們「滷」肉飯與「魯」肉飯的辯證、意麵起源、擔仔麵歷史,或是粽子南北演變差異等鮮為人知的故事,不光是吃,更讓人知道「該怎麼吃」以及「為什麼要吃」。

此外,多虧作者願意犧牲身材及甘冒心血管日趨狹窄的風險,配合精準又挑剔的味蕾,猶如福爾摩斯與華生偕伴出擊,明查暗訪許多隱藏版美食,不見得是家喻戶曉的排隊名店,卻足以成為各種小吃的代表作。

「什麼是台灣味道?」,一個看似具體、卻令人難以精確回答的問題,成了作者書寫的動力。

然而法客心想,每當飢腸轆轆,總讓你魂牽夢縈的那個,無疑就是最好的解答。倘若各自解讀不同,又有何妨?誰說台灣只能有一種好味道!

台灣小吃,正是讓這片土地稱之為「福爾摩莎」的另一個堅強理由。

說實話,法客不大挑食,多數人樂於分享對食物的熱愛,法客卻偏好「感覺」、多過品嚐食物本身。翻閱這本書,赫然發現作者喜歡鹽埕區「老蔡虱目魚粥」,法客也愛這家店,卻不是它的肉臊飯、煎虱目魚肚、魚腸或魚皮湯,而是懷念過去能一起吃飯的感覺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法客 的頭像
    法客

    法客說

    法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