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為在PTT總被嘲笑的文組,尤其是受人唾棄的法律系(更別提職業了),法客不免經常思索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者的差異。
的確,自然科學有不少屬於一般人極少接觸的專業領域,對普通人來說,即便上過數學課,三角函數及排列組合早已變成歷史名詞,更無法理解微積分或高等數學理論的奧秘;或許唸過些許理化基本概念,只依稀記得牛頓與那顆蘋果的故事(千萬別跟白雪公主搞混了),還有一張幾乎等同食品標示的化學元素表,全然與有機化學或粒子物理摸不著邊。
相反的,社會科學多半貼近日常生活,舉凡政治、財經,還有大家最愛嘴砲的法律爭議,鄉民們總能本於個人經驗掰上一段,講得頭頭是道,萬一意見與風向不同,無論對錯,狂噓到爆也不是啥新鮮事。於是不只在深夜的加油站能遇見蘇格拉底,要是撥空瀏覽PTT八卦版,鐵定能看見一狗票鍵盤社會科學專家。
其實對多數人文學門來說,學校教的充其量只能稱為基本技能,除非有興趣從事學術研究,否則光憑這些三腳貓功夫想在社會走跳,只怕會遍體鱗傷。多半得培養其他專長,例如學企管的必須結合個別產業特性,法律實務除了非訟事件(ex.公司購併),一般訴訟也包括智財、海商、工程、醫療糾紛等特殊類型案件(由專業法院或專股法官承辦),能在既有基礎上增加其他專業知識,才足以應付多元發展的社會需求。
為什麼提這些?
法客鄉民資歷雖然不深,卻發現「記者」這行業算是與法官同病相憐,不僅八卦版盛傳著「小時不讀書、長大當記者」的俗諺(更難聽的省略),三不五時也有人喜歡拿記者出來鞭,每回看到,總能暫時撫慰法客脆弱的心靈。
罵歸罵,仔細回想,自己有多久不曾好好翻過書,光是依賴電視、報紙或網路新聞作為接觸世界的主要工具?或許多數人早已對腥羶色的新聞取向感到厭煩,或者不滿媒體一窩蜂、跳針般的報導方式,然而真正該檢討的,究竟是嗜血媒體?還是口嫌體正直的閱聽者?
撇開誤將新聞業當成製造業的惡例不談,改由其他面向觀察新聞產生過程,為了滿足公眾求知慾(偶爾會變形為「偷窺慾」),不難發現記者該具備的專業遠超過酸民們所想像,卻也得承認~應然面與實然面始終存在差距^^。
雖然不瞭解為何稱為「記者(journalist;reporter)」?或許著眼於「真實記錄與傳達」該是它的最初使命。法客反倒認為盡職的記者更像是情報員,憑藉著對新聞價值的判斷(新聞鼻),蒐集並發掘出不同領域的大小事,此外還是盡職的翻譯者,不只如實、更要正確傳達資訊,其中過程必須仰賴精確提問及轉化能力,如何切中要點,端看個人修為,否則也不會出現爆笑訪問畫面成為日常消遣來源(請搜尋關鍵字「記者」、「腦殘」)。
假設以新聞類型大致區分,政治線記者無疑是新聞系裡的政治系;社會新聞記者類似犯罪防治系或社會系;法庭記者該算是輔修法律系;醫藥版還得涉獵醫學或藥學的專業;美食記者則是餐飲系(另外得承受變胖的職災風險)。至於深度人物採訪,除了具備心理系的特質,讓受訪者願意侃侃而談,接著要有媲美中文系的書寫功力,甚至該說美術系,不管是寫實宮廷派或朦朧寫意的印象派,用文字充當畫筆,為讀者型塑出受訪者的心理輪廓。
最近看完「華麗的告解」,由於法客向來孤陋寡聞,極少有機會看八卦雜誌,之前全然不曾聽聞作者「董成瑜」這號人物。後來才知道她曾長期擔任壹週刊人物組主管(也是副總編輯,現在則勇於追逐自己的電影夢),身為極具爭議性雜誌的一員,卻顯得格外低調,彷彿刻意脫離媒體圈的主要混亂戰場,另外扮演冷靜的狙擊手,透過瞄準鏡、找尋每個值得探索的採訪目標(獵物),不禁讓人聯想到電影「大敵當前」的主角瓦西里。
書裡面(31篇)受訪對象包括政治人物(ex.李登輝、陳水扁、馬英九、蔡英文)、明星(ex.林青霞、齊豫)、藝文界(ex.林懷民、李國修、莫言、平路)、其他知名人士(ex.當選台北市長前的柯P、楊日松、陳啟禮、王又曾),還有自己老闆(黎智英,2篇)。由於是將壹週刊任職期間所做的人物專訪集結成冊,赫然發現,原來這本週刊某些內容竟與想像中的不一樣!
法客不是天主教徒,印象中對「告解」的粗淺認識,內容往往赤裸(不是脫光衣服那種^^)而殘酷,近乎贖罪,該是與「華麗」全然搭不上邊。但既然是人物專訪,就必須繫諸於受訪者願意「吐露」些什麼,此刻記者被動地像是接受告解的神父,毋庸區辨真假,只需聆聽,另外多了記錄。
歸咎於個人偏見,法客並不愛書中政治人物的橋段,總覺得受訪內容過於虛假,如同為自己上了厚重濃妝,像是企圖掩飾些什麼。於是轉而咀嚼用來串連整篇報導、或者眉批般的其他文字(例如李登輝「永遠在戰鬥」一文寫著:他腦筋清楚意志力堅強,只有講到黑金一事時,才變成健忘的老人),宛若讀著現代版史記的本紀與列傳,也隱約透露作者低調與犀利。
最愛的是藝文人物採訪內容,似乎該歸功作者腦袋中蘊藏的電影靈魂(她是唸電影出身的),也可能是受訪對象心中沒有太多算計,兩相激盪的結果,在盛名背後,讓我們從其他角度看見了李國修的脆弱、林懷民的憂鬱,還有內省的李安。儘管無法獲知採訪經過,透過受訪者深沈而真摯的回答,法客猜想問題也是同樣精彩。
最後收錄名為「訃聞」的兩篇文章,分別描寫已故陳定南及蔣方良,一位是耳熟能詳的政治人物,另一位則是許多人彷彿聽說過、卻又完全陌生的「蔣夫人」。通篇讀來像是作者對他們兩位的側寫,透過周遭生活點滴加以勾勒,關於陳定南的龜毛早已眾所周知,比較像是證明題;至於蔣方良的神秘與孤獨,則是道沒有制式答案的申論題。
沒有聳動的新聞畫面,這本書像是排滿一個個貼著名人標籤的驚奇箱,打開後,不見得有趣,或許還有些悲傷,但若不親自去讀它,永遠不知道作者究竟挖掘出什麼、等待讀者去探索。
看完之後,法客開始慚愧自己書讀得太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