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許多人愛喝咖啡,理由不一而足。

有些人單純為了提神,似乎把咖啡當做合法的甲基安非他命,貪戀著咖啡因帶來的副作用。
有些人將咖啡視為一種時尚,總認為年輕人不該與功夫茶劃上等號,以免顯得過於老氣橫秋。
有些人嘴巴上說愛喝咖啡,卻對它或苦或酸的本質望之卻步,我猜想,他不過是迷上咖啡花俏的另一面。
有些人喜歡沈醉在咖啡香,烘焙後的香醇透過高溫水氣帶領,縈繞在身邊,備受寵愛的應該是嗅覺,而非味蕾。
還有些人偏愛喝咖啡的氣氛,身旁陪伴的人才是決定完美與否的搭配,否則,再好喝的咖啡,不過是杯黝黑的muddy water。

咖啡最初被用來當作提神飲料,有趣的是,咖啡館對於人類社會的貢獻,遠超過咖啡本身。或許是咖啡因對人體造成的化學反應,不但讓人覺得神智清明、思慮清晰,加上眾人腦力激盪的結果,成就各種新思潮的誕生。

從小,故事書告訴我們,牛頓是受到蘋果的啟示而發現萬有引力,殊不知其實他曾多次在咖啡館與當時科學家討論萬有引力的概念,這才孕育出「萬有引力定律」這篇論文。世界上最早、也是最大的保險機構Lloyd’s(唸海商法的應該都聽過),最初也是源自於咖啡館聚會。而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前身,則是一間名為Jonathan’s的咖啡館,甚至有人說,法國大革命居然是在「Foy」咖啡館揭開起義序幕。也許,下次有機會坐在咖啡館時,我們應該抱持著更多敬意。

我認為,品飲一杯好咖啡需要四項條件:好豆子、好烘焙、好手藝、好舌頭。

「好豆子」,像是人的先天條件,與生俱來。有些品種無疑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天之驕子,備受眾人寵愛與期待,但更多數則成長於平凡的咖啡莊園,等待成熟期到來,接受不可知的命運安排。儘管如此,不該因為沒有貴族出身而自怨自艾,盡力成為一顆健康飽滿的好豆子,才是面對未來的關鍵。

「好烘焙」,或許該比擬為人的養成(教育)過程,在這時捨卻了童年稚嫩,開始覆上深褐外衣、將自己包裝起來,逐漸型塑出自我個性。時間及火候的掌控無疑是關鍵,深淺不同的烘焙手法,初步決定未來即將展現的的苦澀酸香,好的烘焙師能夠細心體察豆子本身調性,採取最適當方式來發揮它應有的特色。論語中的因材施教,在這裡必須改編成「因豆適烘」,只不過,這世界上真正缺少的往往不是千里馬、而是伯樂。

「好手藝」,指的是沖泡方式,許多人選擇直接享受成果,偷懶地將沖泡過程委託機器代勞。這倒也不壞,足以讓人喝到精準風味,但「標準化」卻是一種齊頭式平等,容易忽略咖啡豆本身潛藏的特質,於是它讓我們多半只能品嚐基本的苦或酸,卻無法進一步感受更深層的風味。

真正的好咖啡,該是隨著每天不同的溫度、濕度、流速以及沖泡者的執壺角度,萃取出不同程度的細膩,就像人不該總是一成不變,而是隨著情緒,歡笑而歡笑、悲傷而悲傷。喝咖啡,也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。

「好舌頭」,是指真正懂得品嚐咖啡的人。有些人醉心於果酸味的層次感,我則偏愛苦味背後帶來的餘韻。選擇適合自己的咖啡、在喜愛的氛圍下細心品嚐,儘管不是頂級藍山,依舊是種享受。

藝妓咖啡(Geisha)容易讓人聯想起京都,不料卻是場美麗的誤會!我們大概很難聯想在這座韻味十足日本古城,迎面走來口說流利西班牙語的巴拿馬藝妓。只不過,也因為日本人愛喝咖啡使然(日本可是全世界咖啡消耗量第三大的國家),好的藝妓咖啡多半流入日本市場。

這是支偏酸的咖啡豆,適合淺焙來凸顯它的果香味,過重的烘焙,恐怕將折損它的細膩韻味與美感。當然,沖泡過程更須注意只萃取前端及中段,勇於捨卻後段,因為後段往往賦予咖啡過多澀味,有種美人遲暮的悲涼。

我只是顆簡單生活的平凡咖啡豆,沒有太多物質慾望,多半在辦公室啜飲簡單的濾掛式咖啡。咖啡,唯獨某些時候對我才有意義,於是,不需要藍山或藝妓,真正的好咖啡,更需要有對的人陪伴!

arrow
arrow

    法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